为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之际,2025年8月14日,安顺市农业农村局携手贵州民族大学山地农业绿色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外来入侵物种科普宣传与防控活动。
活动当天,位于安顺市西秀区虹山湖公园的“生态课堂”正式“开讲”。这里不仅陈列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供大家了解法律法规,更引人注目的是贵州民族大学团队带来的2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标本“实物展”。从大家熟悉的“粉红蛋”福寿螺,到破坏力极强的“霸王花”——加拿大一枝黄花。这些“不速之客”的真面目被一一揭晓。配合一旁的科普展板,团队成员图文并茂地教大家如何识别这些“生态破坏分子”、认清它们的危害,以及该怎样“出手”防控。市民们看得认真,讨论热烈,“原来身边藏着这么多‘生态杀手’,长见识了,以后看到得赶紧报告!”一位市民感慨。
“这次公园科普课堂,只是贵州民族大学山地农业绿色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团队服务地方生态保护的缩影。”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团队聚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农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题,陆续在全省各市州开展相关应用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近三年主持完成了相关课题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完成18项技术成果转化。
据了解,自2024年以来,该团队承担了安顺市多项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防控项目,为了全面掌握安顺市外来物种入侵情况,团队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46个监测区域,覆盖农田、林地、水域等,防控面积超过23万亩,构建起了严密的监测预警网络。
防控关键在基层。活动期间,团队专家们深入各县,把防控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地头。通过讲座、发资料、现场答疑,手把手教村民和基层工作者识别外来入侵物种,提升防控本领。
如何让防控更高效精准,形成群防群治局面?团队打出了“组合拳”。在工作机制上,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体系,确保信息畅通,行动迅速,全民参与;在质量保障上,采取内部自查+上级抽查“双保险”,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可追溯;在专业支撑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专家远程指导+带队实地监测,全面踏查与重点盯防“两手抓”,确保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实现“一种一策” 精准治理,力求激发“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
贵州民族大学山地农业绿色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团队相关责任人表示,此次活动是一次校地联动的成功实践。通过科普唤醒公众意识、监测构建网络、技术精准支撑,为守护当地生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不断探索创新防控模式,为建设美丽安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一审:潘小露
二审:何 春
三审:马 托 邹 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