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民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民大新闻>>正文

【民师匠心】贵州民族大学熊媛教师团队: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2025年09月18日 13:27  

贵阳麦翁布依古寨山清水秀,村口的木架廊道中,一排排竹筒风铃在微风中轻摇,游客一边拨弄竹筒,一边拍照“打卡”;夜晚的灯光设计,被村民称赞“美观又实用”;“习语亭”旁的小假山也成为儿童攀爬玩乐的安全场所……

谁能想到,这些让乡村更有温度的设计,并非出自专业设计公司,而是一群师生扎根乡土——来自贵州民族大学建工学院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携手共建的《乡村振兴实践》课程实践成果。

这份扎根的坚持,终于在今年结出硕果。8月19日,第五届全国高等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传来捷报:该课程主讲教师熊媛,与团队教师何、陈驰、陈冰并肩作战,一举斩获新农科中级及以下组全国一等奖。这不仅为贵州高校教学创新写下亮眼一笔,更用8年的乡土实践,为乡村振兴联合教学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微信图片_20250908211852

参赛团队成员合影

从“工作营”到“国一流”:为乡村做实事让学生学真本领

“这门课不是为了参赛建的,是为了解决真问题才有的。”谈及课程的初心,熊媛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久后,在一场中英学者联合举办的中国西南乡村研究联盟会议上,专家们分享的乡村研究与实践,让熊媛深受触动:“贵州有这么多少数民族村落,藏着独特的文化与资源,太应该做这件事了!”

这份触动很快转化为思考。会后,她和贵州民族大学建工学院的何老师、西南科技大学陆文老师,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陈冰老师聊起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的困境:报京侗寨遭遇火灾后,重建的村落没了往日的烟火气;麦翁布依古寨的文旅资源得天独厚,却苦于没人盘活……更让她们思考的是课程教学模式:在城市教室里学乡村规划设计,若不能真正走进乡村、触摸乡土,所学的知识不就成了“纸上谈兵”?

“能不能让学生带着专业知识,到乡村去做些实实在在的事?”2018年的夏天,4人的想法在反复碰撞中逐渐清晰。就这样,第一期“乡村振兴联合工作营”在镇远县报京侗寨正式启动,也由此拉开了贵州民族大学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跨越地域、携手扎根乡土,让教育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的序幕。

微信图片_20250908211907

团队师生为当地村民讲解设计方案

最初的乡土实践,满是迎难而上的坚持。7天的驻村调研里,学生们白天在村里调研走访,晚上在村委会熬夜画方案。“我们为村里做了三个方案:有大量投资怎么改、只有一点钱怎么干、没钱怎么先盘活。”何说。

2019年熊媛和团队教师继续带领学生来到麦翁布依古寨,想以“针灸疗法”——小切口改造关键空间,唤醒古村落活力。可起初,村民们对这些“外来的设计”满是疑虑,不愿配合。直到廊道翻新、叠石景观成型,看着家门口变得整洁雅致,村民们才渐渐敞开心扉,见面时总主动拉着师生道谢,这份认可成了团队最温暖的动力。

微信图片_20250908211521

工作营师生与当地匠人

8年来,课程团队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走进8个乡村开展公益设计,还专程远赴苏州,学习“新苏南模式”的先进经验,为新关村量身定制“艺术赋能乡村”的发展路径;在大利侗寨,为当地旅游开发、民宿建设和蓝染产业出谋划策;到青岩镇摆早村,助力打造“摆早大暑节”,还围绕非遗传承与村落规划提出专业建议。

636091890349794e7862890cdad2d7de

《乡村振兴实践》摆早村成果汇报会

在一次次实践中,团队也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四阶教学模式”,让“乡村”成为最好的课堂:

“在乡村学习”:带学生驻村一周,吃住在村里,跟着村民下田、唠家常,沉浸式摸清村落的生活节奏、经济状况和空间特点;

“向乡村学习”:走访老工匠,请教传统建筑的榫卯技巧、民族村落的选址智慧,在触摸老房子、倾听老故事中,读懂乡土里的营造匠心;

“为乡村学习”:结合调研成果,为乡村做产业策划、空间改造设计,还组织文化传承活动,把专业知识变成乡村能用的“实在成果”;

“让乡村学习”:通过展览展示设计方案,召开村民大会耐心讲解,帮村民看懂图纸、了解政策,更收集大家的意见,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激活乡村自己的发展动力。

正是这套“接地气、真管用”的教学模式,让乡村收获了看得见的变化,也让学生在实践中练就了真本领。2023年,这门扎根乡土的课程成功获批“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社会实践)”,这份荣誉,是对团队8年坚守最好的肯定。

从设计院到讲台:搭起理论与现实、现实与梦想的桥梁

其实“成为一名教师”对熊媛来说颇具戏剧性。多年前填报高考志愿时,她的母亲——一位扎根讲台的乡村小学教师,曾满心期许地建议她报考师范院校,却被她一口回绝。

“我从小就觉得老师太辛苦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熊媛笑着回忆起当年的想法。

熊媛做课程建设分享

这份对教师职业的“距离感”,直到她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留学时,才被一门《建筑公众参与》课程彻底打破。课上有一项任务是给幼儿园小朋友讲解建筑知识,教孩子们动手做简单的建筑设计。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她第一次思考:专业知识不该只困在课堂里,该如何传递给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

结课答辩时,老师问她:“回国后,如何把公众参与的理念带回去?”

她一时语塞。而这个问题,也成了她职业转型的重要指引。

回国后,熊媛回到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这一年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走遍了贵州山山水水,看到了曾经生活多年却从未真正留意过的家乡乡村图景。

“贵州乡村有太多故事和财富等待发掘。”这段工作经历也为她积极投身乡村研究与教学种下了一颗种子。

2017年,熊媛入职民大,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身份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站上大学讲台前,她紧张得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备课,面对只比自己小几岁的学生,心虚得手心冒汗,生怕讲不好。

但学生们的认可给了她莫大的鼓舞。过往丰富的经历成为她教学的独特优势:她会给学生讲设计院里的真实项目、与甲方打交道的趣事,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可感。

微信图片_20250908215149

熊媛课堂教学

“双师型”的身份,让她既能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又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贴近学生,更能用对乡村的热爱、对教育的热忱感染学生,为他们搭起一座从理论到现实、从现实到梦想之间的桥梁。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让教育改革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获得全国高等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绝不是“一飞冲天”的幸运。

2019年,在陈冰老师的鼓励下。熊媛老师参加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这份初体验,让她对教学创新有了更具体的认知。2021年,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启动,带着对课程的信心,她本以为能“志在必得”,却意外止步省赛三等奖。

没有气馁,只有更执着地打磨。此后几年,她带着团队一次次出发,四次站上竞赛舞台。终于在2025年登顶第五届国赛,这背后是她们难以言说的辛苦付出:改报告到凌晨,反复打磨课堂实录,连PPT的字体大小都要斟酌半天。每次比赛后都要病一场……

“这个奖,缺一个人都拿不到。”采访中,熊媛反复强调这句话,因为她深知,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整个团队的并肩作战。

在这个团队里,熊媛是“冲锋者”,联合陆文、陈冰两位老师走进乡村,因为下乡时总戴着印有“好运来”字样的草帽,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好运来”导师团;何是坚实的“后盾”,负责打通资源壁垒:课程缺经费,她去对接学校、找企业合作;要落地项目,她牵头与政府建立长期合作;陈驰则在竞赛过程中,作为跨学科专家,带来国际视野和先进理念。

随着课程的发展建设,建工学院的谭雪露、杨跃华、陈玫、牛文静、周泉、赵玲、李昆澄、田淇等老师也纷纷加入,有人深耕教学细节,有人助力资源整合,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这群因教育理想集结的教师,用最紧密的协作,绘就了一幅动人的育人图景。

微信图片_20250908211858

“好运来”导师团

熊媛说,参加比赛的打磨其实也是重构课程的机会,随着资源建设和内容重构,课程一步步走向了多元协同,而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才是老师们最大的欣慰。

22级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罗兴荣说,与课堂上的书本知识相比,实地走进乡村、与村民交流、在村委会提出规划建议的经历,让他们真正将知识落到实处,“既收获了知识获得感,也感受到了为老百姓做贡献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250908215723

《乡村振兴实践》课程团队

“以前觉得乡村就是穷,上过这门课、驻过村后才知道,侗族奶奶的蜡染、侗家的粮仓鼓楼,都是宝贝。”曾参与实践的侗族学生石宇嫣说,当时整个团队只有她能用侗语和老人交流,“突然懂了什么是民族自豪感。”

如今,石宇嫣和团队同学将课程成果转化为花桥织女公益项目,助力侗族奶奶增收,为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注入持续动力。

“乡村振兴不是一阵子的事,教育赋能也需要久久为功。”何说。师者带领学生与一片乡土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不仅是一份教学创新的答卷,更是高校服务地方、教育助力乡村的生动实践。

“回国后如何把这些理念带回去?”面对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老师的问题,熊媛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给出了答案。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传媒学院

文字:周承桃、王丽霞、敖纪、左云、康佳荟

指导老师:王橙澄 潘小露

一审:潘小露

二审:何  春

三审:邹 

 

关闭

中国·贵州·贵州民族大学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邮编:550025    黔ICP备160006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