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仔细观察,该汉字发音所涉及的发音部位分别位于何处?”在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陈驰手持自制的教具,向学生讲解人体发音器官与发音机制。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她始终秉持“传播”之使命,将从教前在电视台工作时对受众的洞察、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对视觉呈现的追求,融入汉语国际教育实践,逐步构建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核心,并以“国际化、数智化、产业化”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使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聆听、可参与、可共鸣的沉浸式教学体验。
图1 陈驰教学互动照片
“教具达人”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陈驰老师的课堂,犹如一座微型文化博物馆。讲台上摆放的不仅是传统的课本与粉笔,还包含她悉心搜集与亲手制作的教具:展示古代礼制的“八抬大轿、凤冠霞帔”模型、粘土自制的汉语发音口腔模型,以及虎符、鲁班锁、被中香炉、曾侯乙编钟、声学建筑模型等器物。每一件教具,都成为国际学生在课堂上开启文化之门的钥匙。
图2 部分教具展示
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们轻轻触碰器物上的岁月痕迹,一场跨越语言与时空的文化对话悄然展开。此类场景既是陈驰课堂的常态,亦是她教学理念的缩影——赋予文化生机,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起初制作这些教具,仅是出于个人作为‘技术爱好者’的兴趣。”陈驰表示,在公开课与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其教具引发了众多师生驻足观摩。“此时我意识到,实物教具对各年龄段学习者均具有吸引力,蒙氏教育的高校改良版蕴藏着显著的教学应用价值。”
从此,教具制作从个人爱好升级为教学策略。她的目标朴素而坚定:“我要将展示柜的教具做满,实现一课一教具的目标!”她将这种方法论归纳为“器以载道”。她认为,教具、游戏、视频等所有教学媒介都是“器”,其根本目的是承载和传递文化之“道”,使学生既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亦能传承和传播“工匠精神”。
在讲授甲骨文时,她不仅引导学生区分镌刻于龟甲的“甲文”与兽骨的“骨文”,更借助数字化的手段展现汉字演变过程,通过文字诠释“礼”文化,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中华文化内涵,使古老字符重新焕发现实温度与历史厚重。
陈驰亦擅长二次创作,将博物馆文物素材与纪录片剪辑后融入教学。其将“消消乐”机制引入具体教学环节,通过甲骨文与现代汉字配对、礼服纹样与名称匹配实现“消除”效果;借助“狼人杀”游戏形式,安排学生扮演礼俗仪式中的角色,促进学生进行汉语情景对话。此类创新手法显著增强了课堂的新鲜感与学生的探索欲。
图3 汉字消消乐互动游戏课件
“陈驰老师的教学方法,让我在动手体验中喜欢上了汉语和中华文化。”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孟达说。
不只是老师,更是“文化摆渡人”
作为民族院校的国际教育工作者,陈驰深谙跨文化传播需 “求同存异”:教学中既立足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 “中华民族共同体” 理念,“尊重文明多样性,以交流超越隔阂、互鉴超越冲突、共存超越优越 ,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包容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学生。” 她这样强调。
图4 中外学生互动情景剧《梁山伯与祝英台VS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成果展示
通过东西方婚服色彩变迁的双线叙事,方能有效阐释这场跨越时空与国别的文化对话。在引发学生好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共同体理念”。讲解婚俗时,她播放其身着回族“丽莎”服饰与新中式服装举行婚礼的视频,展示坐花轿、饮合卺酒等传统习俗。这一真实的个人体验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分享热情,学生相继介绍各自国家的婚俗,并在交流中深入探讨文化共性与差异背后的成因。
当有学生提出:“传统文化在当代还有何价值?”这一尖锐的“实用主义”诘问,陈驰并未急于反驳,而是围绕课程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浏览故宫文创产品、鉴赏青年设计师创作的现代汉服,体悟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在陈驰看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角色,更像一位“文化摆渡人”,核心任务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搭建沟通、交流以致理解的桥梁,让中国故事能以更共情的方式,真正流入外国留学生的心田。
图4 师生在孔学堂进行《中华礼仪》课程体验
做“兜底”导师与“闪光点”挖掘者
陈驰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创新上,更浸润在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关怀中。
在竞赛实践过程中,她认识到“全面包办”与“放任自流”两种指导模式均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由此逐步确立了一套“敢于放手”与“有效托底”相结合的竞赛指导理念。具体表现为:在选题确立、方案设计及作品创作阶段,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各项任务,以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当学生面临阶段性困难时,则构建完善的支持机制,为其提供坚实的托底支撑。
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甘明玉回忆道,今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与自己的期末考试周撞期。有一天凌晨她剪视频感觉快崩溃了,给陈老师打电话说:“怎么办,剪不动了。”。没想到她毫不犹豫地说:“传云端,我来改。没事的,办法总比困难多。”这种“兜底”,不是简单的代劳,而是基于专业能力的精准支持和精神上的并肩作战,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她也是学生情绪的“疏导员”。当察觉到团队陷入压力和焦虑时,她会主动提议“走,一起去喝杯奶茶,换换脑子”,用一句“吃完才有力气再努力”幽默地化解紧张。“我想让学生明白,比赛能收获的不仅是荣誉,还有跨学科的合作经验、志同道合的友谊,以及面对挑战的韧性。这些都比奖杯更重要!”陈驰说。
图5 师生竞赛合影
她坚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育的艺术在于发现并点亮它。
曾有一名留学生存在学习动机不足、习惯性迟到、逆反心理明显等问题。陈驰并未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而是在了解到该生擅长音乐后,邀请其于“礼乐文化”课程中进行吉他弹唱展示。此次非常规的“才艺介入”策略,不仅使学生获得同侪认可,更显著提升了其课堂参与度。此后,该生迟到现象明显减少,课堂参与度也显著增强。
她的育人目标分为初阶与高阶:初阶旨在系统传授知识,高阶则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态度,促进团结协作以达成共赢发展,进而推动中外学生交往交融。诸多学生毕业之后仍同她保持联系,彼此既是师生亦是朋友,更是携手构筑国际传播桥梁的伙伴。其学生中,既包括在海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人员,也包括投身中老铁路的建设者,还包括致力于国际传播事业的人员,这些学生都是国际教育价值的有效呈现。
国际传播的舞台形态多样,然文化传播的初心始终如一。她以教学创新弥合课堂与文化的界限、破除心灵之壁,激发学生对汉语及中华礼仪文化的热诚,并以恒久陪伴守护其成长历程。在她看来,教育的至高境界不仅在于使学生习得知识,更在于引导其认知自我、理解世界,最终蜕变为对世界有益之才。
来源: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传媒学院
文字:何依婷、黄娅、任梦洁、龙宜婧
指导老师:王橙澄 潘小露
一审:潘小露
二审:何 春
三审:邹 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