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国民族学学会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筑牢长江珠江上游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学术研讨会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海洋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祁进玉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民族学会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色音教授出席。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董强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民族学学会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贵州民族大学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承办,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实验室协办。论坛聚焦筑牢长江珠江上游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生态民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围绕如何有效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展开深入讨论,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崔海洋致辞
崔海洋对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向与会来宾介绍了贵州民族大学的历史沿革和近些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贵州民族大学始建于1951年,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现为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专任教师1322人,其中正高职称206人、博士611人,并汇聚了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江学者等近百名领军型人才。近三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26项(含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族学是贵州民族大学传统优势学科,1991年被评为贵州省第一批重点学科,2014年被评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6年被评为区域一流建设学科。生态民族学作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出版《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人与稻田:贵州黎平黄冈侗族传统生计研究》《中国侗族稻作文化研究》等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期望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研讨会主题展开充分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与独特见解,为筑牢长江珠江上游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奉献智慧与力量。
祁进玉致辞
祁进玉向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各界朋友以及长期致力于生态民族学领域研究的同仁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本次年会以“筑牢长江珠江上游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议题,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学术实践。期待后续研讨中各位专家学者能立足长江珠江上游田野经验,深入剖析多民族共生智慧与生态保护实践的内在联系;同时,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探讨生态民族学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独特价值,聚焦实际建设需求,为破解生态保护与民族地区发展难题建言献策。
主旨发言环节,吉首大学人文学院特聘终身教授杨庭硕、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副教授陈子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进玉、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罗康隆、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杨军昌、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孟和乌力吉、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曲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色音等专家学者作分享交流。

杨庭硕主旨发言 陈子华主旨发言

祁进玉主旨发言 罗康隆主旨发言

杨军昌主旨发言 孟和乌力吉主旨发言

曲枫主旨发言 色音主旨发言
彭永庆主持主旨发言
本次研讨会设四个分论坛,各专家学者围绕云贵高原生态移民实践与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云贵高原传统生态知识在长江珠江上游生态修复中的价值及与国际本土知识应用的对话、生态人类学视域下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模式与国家安全屏障筑牢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态民族学在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与会者达成多项共识,为今后的生态安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论坛(一) 专家论坛(二)

青年论坛(一) 青年论坛(二)
10月19日上午,专家学者赴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开展实地考察,深入了解贵州地区地质构造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考察结束后,专家学者结合实地所见,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将地质学与生态民族学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工作。
考察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会议合影
供稿: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
文稿:魏丹丹 谢红
供图:刘重麟
一审:潘小露
二审:何 春
三审:唐 懈 邹 璿